荒山的美丽蜕变-----永鑫国际光伏“农光互补”模式实现多赢
荒山的美丽蜕变-----永鑫国际光伏“农光互补”模式实现多赢
来源: 江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: 2015-10-19
浙江省光伏发电规模居全国前列,但光伏发电板占地面积大,如何克服这一难题?浙江永鑫国际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。上层空间安装光伏电板发电,下层土地用来种植喜阴作物……既节约土地资源,又节能环保,还能创造经济效益,实现了多赢。
“永鑫国际凤林光伏电站,好就好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、太阳能资源、农业资源以及资本、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,好就好在模式领先、技术领先、产出领先……”前段时间,省发改委副主任、省能源局局长吴胜丰在现场参观考察永鑫国际光伏电站后,对板上发电板下耕种的永鑫国际光伏“农光互补”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据了解,永鑫国际凤林光伏电站规划用地833亩,安装250MWp多晶硅12万块,装机容量30MWp。目前,项目装机23.4MW,年发电量2800万千瓦时。记者看到,昔日的荒山上,一块块光伏电板立在田地间,一眼望不到头。而在电板下面的土地上,几个农民正在劳作,喜阴的生姜等农作物长势喜人。
光伏行业前景广阔,但太阳能电站跟踪系统普遍存在着可靠性不够、抗风能力差、占地较广的问题,这一直制约着太阳能电站发电量的增加。永鑫国际公司对这三方面问题提出了创新开发目标,在经过长期研究后,一方面从跟踪系统原理上做了重大改进,在电池阵列板的一端用特制的软连接进行控制,在增大电池板稳定性的同时实现有利于跟踪偏移转动自如,这样就彻底解决风的震荡性和跟踪系统的寿命问题;另一方面在控制系统采用一个电机带动,通过万向节传动装置实现多块电池阵列板块联动,最多可实现18个电池阵列板支架跟踪联动,并通过绳索的力矩放大作用,实现电池板随着太阳照射变化跟踪。目前,公司通过持续自主创新,已先后申请获得“新型太阳能倾角单轴跟踪系统”、“改进型单轴光伏跟踪系统”、“光伏双轴联动跟踪系统”等专利授权32项。
针对传统地面电站占用地量大,永鑫国际公司自主研发了高宽支架和跟踪式光伏方阵技术。(下转第二版①) (紧接第一版①)高宽支架系统架空距地面3米以上,每排立柱间距达8米,确保农作物生长所需光照,并为大型农机作业提供充裕的空间。与传统光伏地面电站相比,能够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,实现了不需要水泥浇筑、不破坏土地耕作层,不改变农用地性质、不影响机械化规模化耕种。跟踪式光伏方阵技术使发电单元能够对阳光进行“东—西、南—北”双向跟踪,与传统固定光伏系统相比,成本基本持平,但投影面积只有25%—30%,确保农作物受光更均匀。为提高电站的综合开发和经济收益,永鑫国际公司还成立农业服务开发管理公司,进行农业开发,并根据不同情况,在电池板下面种植各种喜阴农作物、中药材等。目前,已种植蚕豆、生姜、水稻、旱稻、山稻、油茶、白芨、三叶青等多种农作物和中药材,第一年年收入预计100万元,并将逐年递增。
永鑫国际凤林光伏电站项目已投运一年多时间,凭借着领先于行业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发展模式,“永鑫国际模式”的农光互补光伏电站,迅速成为全国新能源行业的新标杆,综合效益逐步显现,真正实现了土地增肥、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、政府增税、环境增美,形成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局面。
谈到未来,永鑫国际公司董事长吴建农表示,企业将致力把光伏电站打造成为集观光旅游、科研教培、生态农业、光伏发电一体融合创新模式,打造一产叠加二产、带动三产的新型产业链,做到“光扶农、光促农、光富农”。